前些日子,“烟花”登陆,小岛暴雨,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扬中6小时降雨量一度登上全国榜首。
.2mm这个数字,在我们眼中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在水文人眼中,则是必须测报记录的水文数据。
水文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流速、降雨等等,是汛情预判和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平时听过百年一遇的洪水,这个“百年一遇”就是通过水文数据计算出来的。
小编考考你们:扬中历史最高水位是多少?发生在哪一年?(聪明的人已经知道答案了~)
这个问题,现年66岁的老水利人印德永有绝对的发言权。
年8月1日凌晨五点多,天气很好,但不断高涨的水位让江堤上方的空气充满了紧绷感。四十出头的印德永抓着一把尺子小心走下沙家港闸的台阶,涉着齐腰深的水一步步走向自记水位计台架,然后顺着架子爬上去。即便站在最高点,江水也没过了他的脚踝。
当时水位计能测量的最大高度是7.5米,超过测量范围,就要人工顶上。感受着脚踝处的江水顺着小腿一点点往上涨,印德永知道,他即将测报的数据格外关键。江堤上,市领导和防汛指挥部的同志正屏息凝神,焦急地等待着他汇报结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多小时后,江水终于涨停,印德永顾不得站到麻木的双腿,连忙把手中的尺子比过去。
“8.04米!”6时10分,他大声喊出了测量结果。
△扬中历史最高水位,日期为农历这个数字对扬中人的意义是什么呢?年之前,虽然每年都会修补加固江堤,但都不够系统,“8.04米”之后,市领导下决心一定要把百里江堤筑造成能长长久久守卫人民安全的生命线,并陆续将扬中境内全部闸站进行改造升级。
于是,就有了扬中人记忆中的“98江堤大会战”。年10月28日,被誉为扬中“生命线、富民线、经济线、旅游线、文明线”的环岛公路,全线竣工通车。
江堤的华丽蜕变,也正是岛城蝶变的一个缩影。
水文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体现在一个词上:连续。倘若数据的测报记录中断了,那一切便没有了意义。
保证连续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测报、汇总、分析……从年起,这样枯燥的日常,扬中老中青三代水文人已经坚守了57年。
上世纪60-70年代
“水文电报员”印德永
年,镇江水文分站在扬中沙家港闸设立水文观测点,配备1名专职水文管理员。年,该水文观测点专职水文管理员被调回,从此扬中水文观测点的水文数据由港闸管理人员王冠生、杨恒茂等人每天测报。
年,22岁的印德永来到沙家港闸,接手测报工作。无论阴晴雨雪还是电闪雷鸣,汛期每天早晨7:30,他都会沿着八字翼墙爬上水位计台架,打开顶端的“小房子”,取下前一天的水文纸,换上新的水文纸,确保水位计8:00准时开始记录一天的数据。
△当年的水文纸(自记水位计记录纸)接着,他要马不停蹄将取下的水文纸进行高低潮位推算,并将算好的关键数据译成电文,发给扬中电报房,再由扬中电报房发到镇江。“你们在谍战片里看到的发报员,我们也差不多。”印德永笑着说。
印德永还记得,有一年正月里,刚下过大雪,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当村里人喜气洋洋串门拜年时,他却早早出门,独自骑着自行车去沙家港闸上。不一会儿,车轮就被雪冻住了。车能停,人不能停,他只得推着车徒步往闸上赶去,5公里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换好水文纸、发完电报后,他还必须完成雨量的测报,“我得先把雪化成水,再倒到量杯里测量。平时下雨下雪,别人都是往家赶,我们是拔腿就往闸上跑。”
当时条件艰苦,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人工的作用非常重要,“我每天都要检查维护水文仪器,看看需不需要加墨,钢丝弦是否正常工作。一旦出现问题,水位计就停工,这时候就得人工读水位,哪怕是半夜、凌晨,也得下闸盯着水面。”
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
“数据掌门人”田芝龙
虽然每天按时测报,但扬中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水文资料,直到年,18岁的田芝龙分配到扬县堤防涵闸管理所(即扬中市水利工程管理处)工作。这个毕业于扬州水利学校的年轻人带来了新技术,建立了扬中水文数据库。
每天到岗后,田芝龙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研究测报上来的数据,每月统计汇总、装订成册。数据库初建成,就为年扬中防汛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80-90年代部分水文资料
“长江上下游周边水文站设立完善,长江流域可不需要扬中单独设立水文站。但扬中作为县级市,四面环江,地理位置特殊,水利建设管理和防汛防旱十分需要水文数据来分析判断,为领导指挥决策防汛防旱工作提供支撑。毕竟别人的数据花钱买来也不能直接用,得推算,这对我们防汛排涝等工作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定下决心,扬中必须要有自己的水文资料,不能受制于人。”
数据汇总和分析说来简单,实际异常琐碎,遇到开闸灌溉、特殊天气、仪器故障等原因导致数据误差,还得通过人工计算来纠偏。水文数据、计算公式、设备参数……枯燥繁杂的数据充斥着田芝龙的生活。
△田芝龙介绍数据纠偏△田芝龙曾经的工作笔记本在他的坚持下,扬中有了一套延续39年的水文资料(年开始全年数据测报)在历年防汛防旱工作、“11.8坍江险情”处理、扬中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身为工程师,田芝龙在水文技术的创新上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甘愿做一颗“削尖了脑袋”往专业领域深处扎得更牢的螺丝钉。
年,他主持第一代水文数话自动测报仪在镇江市率先推广应用,并在二墩港闸站大江侧设立水文遥测站,带领扬中水文数据测报步入智能时代。
年,他主持与省水文资源勘测局镇江分局合作实施的镇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工程,开启超短波传输数据时代。
此外,年汛期,联丰港闸曾发生闸门关不下去的险情,年,田芝龙独立负责设计并指导参加了我市12座闸的闸门设施工程施工,圆满解决后患。
21世纪-至今
“父辈继承者”黄仕军
进入21世纪,水文监测智慧平台越发完善,信息化办公、联网大数据,为水文人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也对水文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扬中智慧水利平台,田芝龙参与建设今年46岁的黄仕军年轻力壮,正是扬中水文人勇立新时代潮头的中坚力量。
黄仕军的父亲也是一名水利人,在水利岗位上奉献了一生。“头顶一江水,脚踩一只盆,我们就是扬中的守门人”,这是父亲常对他说的话,他自小便知晓水利行业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所以,自打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他每天一丝不苟完成本职工作,默默无闻地重复着父辈走过的轨迹。
△黄仕军在擦洗水尺牌
△黄仕军工作中年,因沙家港闸改造升级,扬中水文监测点暂时迁移到夏家港泵站。这一年,黄仕军被任命为夏家港泵站管理所所长,十余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创造了测报工作零错报、零迟报、零缺报、零漏报的记录。
△夏家港泵站年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三,正值天文大潮,黄仕军巡查时,发现省水文遥测数据与长江水尺读数不符,他非常着急,不知哪里出现了问题,此时潮水已经漫过了通往水文测站的栈桥,无法靠近。可只有进入水文测站查看设备,才能知道两边数据不吻合的原因。
他一边向领导汇报,一边冲向江堤,毫不犹豫跳入汹涌江水中,游泳至水文站台,在风浪中排查原因,抢修设备,校准读数,第一时间精准测量当时高潮水位7.53米,为上级水利部门科学指挥快速决策提供依据,得到市局的表彰。
△黄仕军检查设备黄仕军十分注重学习,不仅工作闲暇时持续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竞赛,获得多项技能竞赛优秀奖,并先后考取高低压电工证、行车证、泵站操作工证、闸站操作工证等相关资质证书,成为一位优秀的新时代水利人。
年,河海大学大学生来到夏家港泵站实习,工作过程中,非科班出身的黄仕军以专业的理论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赢得了大学生们的钦佩,为此河海大学特将夏家港泵站管理所授牌为“河海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
△陈文/摄如今,田芝龙已接近退休年龄,24岁的郑莎莎被当做下一任“数据掌门人”来培养,成为扬中水文人最新鲜的血液,承载着前辈们的殷殷希望……
测报数据难吗?不难,难的是“人闸合一”,难的是周而复始仿佛没有尽头的孤独和枯燥。
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扬中老中青三代水文人,甘做水利事业发展中的一粒基石,甘为扎根在河滩中的一棵青松,用执着的奉献精神和无言的坚守,默默地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展现出了基层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他们,就是平民英雄。
编辑云舒兰制作
DoDo
往期精选,点它↓
●狂野变内敛~三茅gai上的“清仓”“跳楼价”终于静音了!●森羽黄桃好好吃!不信你问常主任!●刹车不能松!扬中这9个抓拍点,违规一次扣3分●扬中90后女孩在东京奥运村做志愿者,还给中国队当领队了!●周三超市招聘/求职/出租/出售/转让/求租/求购/二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